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隨身小文字彙集----20090203

1
外公生前是個前衛的人,他喜歡3C產品,自己會去逛中華商場的一二棟。他也酷愛音樂,會吹小喇叭和拉鋸琴。

昨天晚上夢見他。夢見他的原因,我想大概是睡前看了自己寫的小說;小說內容的場景是在他生前的住處。夢中有幾個大學生為了寫作業展開他們的尋根之旅;他們都是青幫的後裔,因為中國近代史的作業湊在一起。他們聽不懂外省口音的國語,於是我充當他們的翻譯。

外公出現在我眼前的打扮說明了他找到自己的風格。他穿了牛仔外套,戴了一頂布什的牛仔帽,頭髮燙了大捲,而且蓄長又挑染金色。雖然還是老臉,但像是雜誌裡走出來的架勢。學生問他幾個名字,然後我用外公聽得懂的國語覆頌一次。

外公聽了一直搖頭,說:『現在要找這些人都太晚了。』今天初二,開車載媽媽去阿姨家過節。和家人說了我的夢,他們一致認為外公是個嚴肅的人,不可能打扮成我夢中的樣子。但我始終覺得,我認識的外公應該很愛那個裝扮和形象。


2
今天在twitter上看到了這一則推文:@laches: 古蹟認定與否、拆除與否,或多或少有改寫人民記憶的目的。比方說,近來日治房舍如今變成重點拆除的對象,而漢民族的建物則好好保存下來,即使年份少於那些日治房舍。

這一推讓我想起很多事。一來,我想到了建築史方法論的老師在博士班一整個學期的訓練,只為了教會我們如何閱讀所謂的「症候」。簡單來說,史學家著墨於將事情敘述得動人與清晰之外,更基礎的技藝乃是理解時空條件下存在的意識型態,並能閱讀它在史料中作用的痕跡。

關於這點,本推文的作者敏銳的意識到「拆除建築物」這個動作背後可能發生的歷史學課題或誤謬。然,當我仔細的想了近來集體被拆除的歷史建物其牽涉的政治條件,會發現這樣的推論過於草率,並且含有過多的知識份子們對於「症候閱讀」的成見。

第二件想到的事情是:台灣的建築史上,為什麼被保存的建築物多數屬於日治時期建築?? 這一點我和推文作者持完全相反的立場;漢民族在台灣建築史中留下的痕跡多為廟宇;能記錄常民生活的建築物多無法保存,少數被保存的民居多是家勢顯赫的地方人士的故居。反之,日治時期的民居如大稻埕街屋被大規模保存。立面華麗的日治時期街屋加上當時的公共建築 (如總統府、司法院等) ,其數量上大概遠遠超過漢民族建築物。又何來「以篩選之名行洗腦之實」的說法!?

其三,台北的日式宿舍拆除機制有點複雜,約2002年,公部門大量處分齊東街一帶日式宿舍 (包含李國鼎故居)。公部門統一將個單位擁有的房舍單元交由台灣銀行公開標售。齊東街一帶、忠孝東路仁愛路之間日式平房在那段時間大量的被私人建商取得後,計劃夷為平地改建。

其背後複雜的國家預算與財務 (政府因為缺錢不顧專家學者反對強制處分地權)、建商介入與謀利 (精華地段得標後獲利的本益比造成積極干預) ,這些問題才是當年推動保存的關鍵性敵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