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論文筆記] 小筆電與大硬碟 (一)

1
如果說我要在GIS(地理資訊系統)上面做一張有關於硬碟容量的分布地圖,那結果將是很可觀的。我的筆電內建120G的硬碟,旁邊配了一台500G的USB倉庫,有幾台舊的當作玩具的電腦,裡面大概加起來100G的容量,還有一台80G的麥金塔;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大概算1T好了,我可以在地圖上我身處的位置做上一個1T的符號。

我住的地方附近很多學生,他們的桌電平均大概都有250G的實力,三房兩廳住三個學生總共750G,加上隨身碟也算一戶1T;以一棟13層樓的雙拼住宅來說,進住率70%,這一棟樓的硬碟空間概略的估計:13樓*2(雙拼)*70%*1T=18.2(每棟建築物的硬碟容量)。

這裡的土地使用分區是住三,如果將這個算式放在忠孝東路又是不一樣的光景;商業區路邊辦公室多,每個人一台電腦,裡面配上250G硬碟不為過,四到八人的中小型企業辦公室裏面就有2T的容量。同樣是占地一百坪的建築物可能被隔間成5間小套房,於是單層在概算上就有10T左右的硬碟空間,一整棟就有200T左右的容量。

同樣的方法檢視湖科南港一帶又是不同的資訊地景;那邊會有大型的伺服器,科技產業對於硬碟的需求又是另一種規格,我不是這個產業的人員於是無法概算,只是想像那邊的容量可能更大、更加集中。

把這些描述同時整理到一張地圖上,整個台北的硬碟容量分布地圖可以隱約出現輪廓。在GIS上可以用幾個方式來表達這樣的結果:硬碟數量大的建築物就給他一個比較大的圈圈,容量小的給小圈圈,於是台北地圖上面就會覆蓋了很多大小不同的圈圈;另一種方法是給定色階,容量大的建築物給紅色,容量小的給紫色,於是地圖上會出現像是彩虹光譜的容量分布圖。

2
EeePC最小的容量是4G,裡面有滿足最簡單功能的Linux OS。想像使用EeePC的人將如何用這台小機器作「正經事」,大概都得隨身帶著一顆外接USB硬碟吧;這個硬碟裡面或許有著那個人全部的家當,公司的文件、拍過的照片、音樂和A片;或者他的硬碟裡面只有需要使用的文件資料,於是大部份的硬碟空間是閒置的,200G的空間只放了10G的隨身資料。

4G的EeePC裡面有簡單的OpenOffice,於是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正經事。比較簡單的用法是用Google Document編輯文件,透過網路空間儲存他所需要的文件,並且隨時隨地下載上傳。這樣的情況下,那個要做正經事的人連硬碟都可以不用帶出門;只要網路夠快,網路上的容量夠大,4G的EeePC可以滿足他做很多事情。

回到本文的第一段,如果這樣的使用方式是普及的,在地圖上將呈現很多移動中的小點(4G),和一個超大容量(1,000,000T?!)的大點;用另一種圖像來看,就是一個集中的紅點和很多移動中的紫色點。

然而這兩個現象不會單一存在。就像是我們就算有了小筆電之後還是會依賴家裡的桌電一樣,第一段說的事情和第二段說的事情是同時存在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的。我們混雜著使用硬碟,它既可以儲存我們全部的家當,也可以只存簡單的資料,於是有些小筆電配著160G的容量,CPU和RAM也都夠大;除了體積比較小之外,和我們用的12~14吋筆電在規格上是差不多的。這個「差不多」是相較於魔獸機那種配有強大獨立顯示晶片的機器而言,我們用12~14吋的筆電能做的事情,現在的迷你筆電幾乎都辦得到。於是小筆電都越來越強大,NetBook這個概念也有點扭曲。

3
想起設計實體資料庫的經驗,文件檔案如果需要100個書櫃,通常業主都會要求預備個十年的資料儲存量,相當於2.5倍現有資料量的書櫃數目,於是當這個「文件倉庫」落成啟用的時候,會有2/3的書櫃是空著的。

這是一種需求的預測,然而建築的投資金額和硬碟的空間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如果是一個文件的資料庫,占地200坪,不管是買在哪裡或是用租的都是很可觀的金額。但硬碟不一樣,2.5吋SATA的500G硬碟今天的時價平均約4000元台幣。

試想這樣的閒置量。200坪的空間在倉管人員的評估下,預計在十年內會裝滿資料之後又要另尋地點,或是想到一個解決廢物資料的方式解決這些文件(好比資料的有效期限)。但是硬碟不一樣,個人使用的硬碟500G要是不抓A片的話不知道哪一天會存滿,還沒等到他存滿的時候1T的硬碟大概也不到4000元就能買到,於是硬碟永遠沒有存滿的一天。

這和產業有絕對的關連,製造硬碟的廠商如Maxtor、Seagate大概也不容易跨足生產儲存工具以外的產品,於是可以想見的是他們會不斷的推出更大容量的硬碟並且上市;摩爾定律有對這樣的現象做出推論,只是推出的速度和容量早已經不是當年預測的數值曲線。

於是,如果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要是停留在某一個身心狀態下,多數的硬碟空間將永遠是閒置的;回到第一段的方法檢視硬碟地圖,若我們將分析的內容增加一項「閒置量」的分析,相信這個數字是有點恐怖的。

現在的我也想問自己:是阿,閒置,然後勒??

「第五元素」電影中有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布魯斯威利帶著蜜拉喬娃維琪走在未來的機場裡,往來的行人走在一條很長的走道,而走道的一側堆滿了垃圾。這些垃圾是一種資訊時代廢棄物的隱喻;他表達了生產過剩之後的空間情境,不需要的機器被隨意製造,而最新版本的機器推出馬上將舊型機器淘汰。這樣的情形也出現在硬碟空間上,然而不同的是,廢棄的硬碟空間不會真實的呈現在你我眼前;他們就像城市中的陰暗角落,存在於另一個次元的空間中,成為隱形的垃圾堆。

(待續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